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5月15日“第三届能源论坛”中国将成为世界核电产业中心

2015-05-26 14:20:12      点击: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中国将成为世界核电产业中心  “核电是稳定、清洁、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保障我国电力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带动核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沿海地区启动了新的核电项目建设。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已经开工,后续项目正在积极准备,我国核电正在步入更安全、更稳妥、更有序的发展阶段,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核电的产业中心,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历史跨越。” 5月15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出席参加“第三届能源论坛”并做出如上表述。  本届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以“核能与安全”为主题,旨在联合国家相关部委、核电领域主要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探讨我国核能利用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先进核电装备制造水平等热点问题,为国家能源政策和战略制定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依据。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核电司司长刘宝华,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二司副司长任宏军,国家核安全局二司副司长汤搏等出席致辞。来自中核、中核建、国核技、中广核、华能、中电投、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450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核安全:公众沟通必须始终贯穿核设施的寿命周期

  作为本届论坛的主题,核电安全话题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研讨。

  我国核电发展始终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自秦山首台机组投运以来,我国核电在安全体系、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等各个方面应该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在运在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0台,其中在建的27台,运营和建设都保持着良好的记录,运行管理在世界上总体评估处于先进行列。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中国进行考察后认为,中国核电安全运行是有保障的,他们也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核电的发展中心。然而,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步伐明显放缓,公众对于核电的接受度则日益成为影响核电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国广核集团副董事长张炜清认为,核电发展应重视“四性”,即安全性、可靠性、成熟性、经济性。作为四性之首,核安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必须要保障。

  在国家核安全局副司长汤搏看来,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导致对核安全如此长期复杂争论的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甚至包括科学工作者,日常接触的都是所谓大概率的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使很多人养成了确定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此方式来处理一些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但是核能技术的特点是低风险、低事故概率、高后果,对于这样的事件,用一般的确定论的方式来处理,是无能为力的,它一定会走到一种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又和我们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相悖。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受到核废料问题的长期影响,这不仅仅限于技术问题,它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价值观甚至伦理判断的争论,而价值观和伦理判断的争论,又是一个作为人类来说争论几千年也很难达成共识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程度及对待国家大事的理性科学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核电发展需加强公众普及,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法国人为何欢迎核电?杜祥琬解释,一是法国独立于政府的核能信息传播机构确保为公众提供真实透明的信息。二是法国的工程师文化,法国人民相信科学家的话,相信工程师能够保证核电安全,这是政府和专家的信誉,非常重要。三是政府成立了地区信息委员会,负责核安全信息源的跟踪和咨询。四是,国家工作辩论委员会,组织公开辩论,凝聚理性共识。总结下来,核电使法国公众有获得感,获得了电力,获得了独立,获得了低碳,也获得了美丽。

  对此,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荣建议,由于社会舆论和公众信息复杂多变,公众沟通工作的成果并不十分稳固且随时接受挑战,因此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始终贯穿于核设施的寿命周期,并时刻准备进行具体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特别是面对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真实与虚假信息复杂的现状,核电项目单位必须提高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一旦发现危机苗头,应立即采取合理行动回应民意表达,以防患于未然。


核技术:“华龙一号”示范机组开工 AP1000主泵运行情况良好

  我国核电建设较西方起步较晚,堆型较新,采用的技术也较为先进。当前,核电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自主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建设“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CAP1400正在为开工作积极准备,目前的进展总体上比较顺利,有关验证工作、准备工作、评估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正在创造条件,抓紧开工建设。小型实验快堆也已经并网发电,并达到了满功率。正在建设的具有四代核电安全特征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也顺利建设。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强调,我国核电具备了在更高的起点上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走在了世界同类技术的前列。

  5月7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正式浇注第一罐混凝土,这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重大里程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以下简称“中核”)俞培根表示,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运营,中核将进一步积累第三代反应堆设计建造、核燃料研发制造以及核电站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经验,巩固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和体系优势,为“华龙一号”后续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除“华龙一号”外,俞培根还介绍,中核还在积极开展新型反应堆---ACP100多用途模块式小堆的研发。这种采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和一体化的反应堆设计技术,安全性能达到三代核电技术水平,可用于分布式电源、工业和城市供热、海水淡化、海上核能应用等,既具备多功能特点,也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海洋核动力平台方面,对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国核技”)王炳华详细介绍了三门核电站AP1000的进展情况。截止5月15日凌晨4时,AP1000屏蔽电机主泵SN4已在台架上已经运行了1575.9小时,60HZ满负荷运行了479小时。在此过程中,不同工况启停了585次,预计到17号,可以累计60赫兹满负荷运行500小时。截至目前,主泵运行情况良好。

  此外,王炳华还透漏,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CAP1400正在为开工作积极准备。2014年1月9日,CAP1400初步设计顺利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总体评审,截至今年4月30日,由上海核工院主持设计的核岛施工图设计完成76.7%,由国核电力院主持设计的常规岛也完成了70%,可以满足开工后的连续施工。


核装备:利而不害围而不争提升核电整体竞争实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电和中国的装备走出去,总书记和总理多次亲自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核电。李克强总理最近专门召开了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座谈会,研究部署支持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各项措施。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祖斌表示,核电“走出去”不是某个环节、某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圈的竞争。当我们走出国门,面对全球竞争时,应该更加自觉地跳出自家企业的小圈子,关注民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看到,核能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本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核能行业内的各家企业本应该协同努力,做到“利而不害,围而不争”,不断地提升中国核电的整体竞争能力。

  俞培根认为,“华龙一号”的国内建设和走出去,对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出口“华龙一号”机组设备的设计、制造、技安施工、技术支持均由国内提供,单台机组需8万余台套设备,设备设计、技安等出口价格大概在300亿人民币,相当于出口30万辆汽车。国内也可有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10万余个就业机会。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测算,核能级应用产业的直接效益带动二次效益达1:5,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这将对我国推动经济保增长、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

  据资料显示,作为我国唯一出口过核电机组并具有批量化出口核电机组业绩的企业集团,中核已经成功出口4台核电机组,也就是巴基斯坦的恰希玛四台机组以及1个研究堆和5个微型反应堆。此外,中核集团还正与阿根廷、埃及、英国等近20个国家开展核能合作的洽谈。

  王炳华介绍说,目前国核技的海外推广主要包括南非和土耳其两个项目。4月22日,首批南非政府、核涉企业专家已经开始在中国接受为期4个月的核电专业培训,这50名来自南非核能集团、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南非能源部、南非核监管当局的学员,很专业,很有素质,学习劲头非常足,对CAP1400情有独钟。

  在土耳其项目上,目前正在进行7个月的排他期谈判。今年6月,国核技向土耳其递交厂址取证、商务融资、项目总承包模式、本地化、政策法律环境、运行维护和燃料供应。土耳其能源部长14日再次明确表示,土方、美方、中方这个联合团队缺一不可, 2023年第一台核电站将投产发电,结束土耳其建国100周年无核电的历史。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